蒙蒙細雨飄灑,空氣中混合著泥土的芬芳。青山、綠水、煙雨、小橋,構成一幅和諧的水墨江南畫卷。
“共享會議室大家心中的美麗鄉村是什么樣的?我們今天就到鐘樓區鄒區鎮,看一看這里的鄉村。”暑假期間,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鄒區鎮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常州市泰村實驗學校的中小學生,來到這里上一堂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的思政課。
知農事,曉農情。鄒區鎮殷村村黨委書記陳禮斌在村里的五谷廣場為同學們講解:“大家看這5個字:稻、麥、黍、菽、稷。黍就是黃米,可以做油糕;稷就是高粱或小米,可以釀酒;菽就是各種豆類。”同學們聽著講解,不時點頭。
離開五谷廣場,陳禮斌領著隊伍走向河邊,踏上一座玻璃棧道廊橋。河水清澈,岸邊停著一艘木制漁船,一旁的灌木叢青翠蔥郁,各色野花點綴其間。看著眼前的景共享空間色,陳禮斌說,這里曾經污染訪談嚴重,長江生態環境整治后,污染企業被關停,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陳伯伯,瑜伽場地現在的水質怎么樣?我看到有魚呢!”有同學問。
“現在這條河的水質已經達到了優良標準,岸邊的植物也越來越多,環境可比過去好多了。”陳禮斌說。
走過廊橋,穿過長長的鄉間小路,便來到思政課的下一站——杏塘村。村口,杏塘村黨總支書記李良才已等候多時。走進村子,李良才介紹起杏塘村的情況。
“大家看村里的房子漂亮不漂亮?”“漂亮!”在村里集體改造民居的樣板間客廳,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
李良才播放了一個講述杏塘村發展的短片,“同學們可以通過短片了解一下我們村子和我的工作”。
會議室出租短片播放完后,大家紛紛舉手提問。“村黨總支書記工作中最難的事情是什么?”
“我認為最難的是如何與群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讓大家信任我。”李良才回答。
“鄉村建設是不是需要很多農業人才?”
“這名同學問得非常好。鄉村非常需要人才,不僅需要農業人才,還需要商業、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李良才說,杏塘村下一步要打造現代稻業、綠色果蔬、生態養殖、精品園藝、科技設施等五大基地,發展以城鄉融合為特色的現代化農村產業體系。
“李伯伯,您對我們有什么建議嗎?”一名同學問。李良才沉思片刻說:“大家一定要樹立理想,勤于思考、勇于創新,還要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歡迎各位同學以后再來杏塘村!”
告別了李良才,隊伍繼續出發,前往杏花春雨生態九宮格循環農業“稻鴨共作”基地。站在夯實的機耕道上,看著秧苗整齊排列在水田中,燕子在水田上空盤旋,同學們感到很新奇。
“什么是循環農業?”江蘇杏花春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焦小波拋出問題,大家討論起來。
“傳統農業需要使用化肥、除草劑,不僅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還會在農作物上殘留化學物質。久而久之,田里的土會失去肥力,不得不進行土壤改良。”焦小波說,“循環農業就如同九宮格讓各種動植物幫助農民一起種田,鳥可以吃蟲子,蟲子可以翻土,微生物可以提供養料,腐爛植物和動物糞便也可以提升肥力。”他告訴同學們,循環農業就是要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實現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
水田中并未看到鴨子,不禁讓大家疑惑:“稻鴨共作”為何只見稻苗不見鴨子?“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鴨子現在還在鴨棚里,插秧季節是不到田里的,等過一段時間再把它們放出來。”焦小波說,“為什么要把鴨子放到田里來呢?鴨子可以捕食害蟲、輸送肥料,鴨子本身還可以賣錢,提高經濟效益。”同學們邊聽邊記錄。
聽完講解,就來到了同學們最期待的插秧體驗環節。農田兩側,幾捆嫩綠的秧苗已經備好。大家脫下鞋襪、挽起褲腳,走進水田。“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并攏,護住秧苗須根,輕輕插進泥土里。”焦小波邊說邊示范,“大家也要像秧苗一樣不斷向下扎根,才能夠茁壯成長。”
手臂、褲腿沾滿泥巴,汗珠順著臉頰流下,同學們卻毫不在意。陽光灑在大家的身上,田里傳來歡聲笑語,這堂深入鄉村的沉浸式思政課進入時租尾聲……
當前,常州市鐘樓區針對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開辟了8條實景式體驗線路,充分挖掘轄區內的名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公園、企業、文明實踐陣地等各類資源,通過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把思政課搬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建成了47個區域性“大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讓有意義的思政課更有意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