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檣】 何故“儒行全國” ——論儒學國際傳播的主查包養心得體、立場及原則

何故“儒行全國”——論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立場及原則

作者:常檣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謝清果、韓立新主編《華夏傳播研討》(第八輯),九州出書社2022年

 

摘要:站在中國立場上講,“儒行全國”是我們的美妙夢想。“儒行全國”要靠儒學國際傳播。明天我們很有需要對儒學國際傳播做一整體性謀劃。儒學國際傳播至多應觸及主體、立場、原則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本文認為,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重要可分為儒學從業者、涉外事務從業者、海內漢學家。推動儒學國際傳播,應持奉兩年夜立場:一是堅持求同容異,既承認全人類擁有配合的價值判斷,又接收世界文明多元多樣的現實;二是堅定文明自負,把“中國性”當做儒學國際傳播的最基礎安身點。從具體實踐層面上看,還應堅持六種原則:跨界原則、分層原則、物化原則、雙向原則、線上原則、共榮原則。

 

關鍵詞:儒行全國;儒學國際傳播;主體;立場;原則

 

2021年5月31日下戰書,中共中心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才能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掌管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周全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才能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更好推動中華文明走出往,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明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點、體現中國精力、蘊躲中國聰明的優秀文明。今朝來看,加強中國國際傳播才能建設是一個年夜的系統性工程,觸及方方面面,此中,儒學國際傳播絕對不容忽視。

 

顏炳罡師長教師曾言:“我們應走出‘儒化全國’的迷思,以成績‘儒行全國’的夢想。”[1]這就是說,我們不成抱有效儒學來代替世界其他文明或用儒學來統領世界文明的空想,這不務實,也不成能實現,但我們要積極爭取讓世界懂得儒學、包涵儒學、善待儒學、接納儒學。就操縱層面來看,“儒行全國”的問題,其實就是儒學國際傳播的問題。嚴格來講,從現代中外經濟文明交通的出現開始,便已出現儒學國際傳播的問題,其在當時能夠尚屬于無意識、隨意性的商貿附屬現象,但隨著中交際往的不斷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持續加速,“儒行全國”必定會變成一個受人關注、發人沉思、催人熱議的時代話題。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定趨勢,也是外國認識中國的需要路徑。

 

就源起而言,“儒行全國”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這項任務卻需求我們一向認真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格式,不斷以活在當下、與時俱進的精力和態度走好腳下的路,解決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明天,我們所尋求的文明幻想當然應是“儒行全國”,讓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獲得世界的懂得、包涵甚至贊許、認同、崇奉。“儒行全國”,是一種幻想,更是一條實踐路徑。那么,何故“儒行全國”?就當下來看,我們有需要對儒學國際傳播所關涉的一些基礎問題做一從頭梳理與闡發,從而確保中國更好地融進世界,確保國際社會更好地認識“茍包養網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國。本文擬圍繞這一話題,從主體、立場及原則幾個方面發表一點淺見。

 

主體:儒學從業者、涉外事務從業者、海內漢學家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年夜佈景之下,國家抽像塑造可謂是世界各國所配合面臨的一項嚴重課題。那么,何謂“包養網國家抽像”?對此,程曼麗密斯曾說:“它起首是一種主體意識,是國家或平易近族精力氣質中的閃光點。它是在歷史文明傳統的基礎上,融進現代化的要素,經萃取、提煉而成。作為平易近族精力、意志的集中體現,它不單有助于構成國民對國家、平易近族的向心力與凝集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現一個鮮明的、一貫的國家抽像。”[2]儒學國際傳播,與我國的國家抽像塑造有著緊密關系。推動儒學國際傳播,必將年夜年夜有利于我國傑出國家抽像的塑造。

 

錢穆師長教師有言曰:“儒學為中國文明重要骨干,誰也會承認。”[3]很年夜水平上講,傳播儒學,即是傳播中國文明,即是傳播中國精力、中國價值。但這里也要明確,儒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儒學,重要觸及平易近族精力的表達、人生價值的規定,包養網是人生的哲學、品德的宣教、精力的武學。自古以來,儒學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焦點和主干,其以德為本、以人為本、以平易近為本、以和為本的品德偏好,內圣外王、修齊治平、知行合一的實踐風范,仁義至上、開放包涵、剛健中正的理論品德,活在當下、用行舍躲、憂樂圓融的性命境界,等等,配合構成了中華平易近族精力面孔、價值取向、思惟觀念、思維方法、行動指南,儒學書就了中華文明的底色。而廣義的儒學,則有層次之別,是一個年夜的文明系統,既包含作為內核的狹義的儒學,也包含以前者為靈魂的國家軌制、社會規范、平易近風風俗等“中層”文明,還包含儒學價值體系安排下的以器物、言行等為載體的“表層”文明。本文所言及的儒學,當然是就廣義而言。

 

“近年來,在多種原因的推動下,我國的國際傳播正在向廣義的國際傳播即多主體、多通道、多樣式的傳播過渡,呈現出新的茂盛氣象。”[4]國家抽像塑造不再僅僅是當局部門的專屬事務,我們已進進國家抽像塑造主體多元化的新時代。“但凡存在國際來往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都應該承擔起國際傳播主體的職責。每一位中國國民,無論是身處國內還是走出國門,包養網只需與外國人打交道,就會成為外國人清楚和認識中國的一部門,成為中國文明和中國國家抽像的具體符號。可以說,樹立多元化傳播主體,就是在新時代走國際傳播的群眾路線。”[5]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也急切需求我們不斷反思、從頭布局儒學國際傳播的問題,首當其沖者當然就是其主體問題。簡而論之,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重要有三類人群:儒學從業者、涉外事務從業者和海內漢學家[6]。

 

(一)儒學從業者。儒學從業者重要包含身居各科研院所的儒學學術研討者和身居各社會組織的儒學普及應用者,后者重要包含儒學活動組織者、儒學思惟宣教者、儒學理念踐行者。以上兩年夜類儒學從業者,自己都應為儒學價值謹記者和實踐者,其自己也都具有“傳教”的職責和任務。將儒學傳播開來、傳承下往,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其本職任務,是其內在的職業品德和成分屬性。以往儒學從業者多把業務重心放在了儒學國內區域性傳播上,除學術交通以外,國際傳包養網播任務總體涉獵偏少,且缺少需要的高度自包養網覺性和統一規劃性,很難產生較好後果,很難發揮案例感化。

 

(二)涉外事務從業者。“一切的傳播,最終都要回歸到價值層面上,無論是物質好處的傳播還是文明精力的傳播,在本質上,都是尋求‘價值’。”[7]面向海內,講好“中國故事的儒學篇章”,其自己也就是宣傳中國傳統焦點價值觀、宣傳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最基礎職責地點。涉外事務從業者身處國家抽像塑造的第一線,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國家抽像、平易近族聲譽,交際無大事。所以我們說,在我國從事涉外任務的包養網一切人員,都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包養網向海內人士傳播儒學理念、傳遞儒學價值的任務和任務。但要特別留意,這絕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滲透,而是意在傳遞一種中國式的美學和氣意。“通過文明傳播要使受眾獲得對我們歷史或現實的真實感觸感染、好心與包涵性、美與快樂的屬性,它最忌諱的,則是意識形態的宣傳屬性。”[8]現在來看,假如我們不非分特別強調涉外事務從業者兼具傳播儒學之責,不特別明確儒學國際傳播主體的任務動機與目標地點,生怕就會在儒學“走出往”的成效和力度上年夜打扣頭。一切涉外事務從業者都應以高度的自立性、自覺性和認同感、任務感,投進到這項神圣的任務中往。

 

(三)海內漢學家。除以上兩類人群外,海內漢學家在儒學國際傳播中的感化,也不容小視。于中國而言,海內漢學家雖為外國人,但往往卻對儒家文明、中華文明堅持著高度的感情認同,加之深摯的學術基礎、系統的理論創建,他們是典範的所謂“雞蛋人”,且不掉為儒學國際傳播的一支主要氣力。彭龍師長教師指出,要“充足尊敬漢學家對中國文明國際傳播的嚴重貢獻。”他說:“漢學家是世界各國傳播中國文明的主要使者。習近平主席曾專門與俄羅斯、德國漢學家代表座談,充足確定漢學家在傳播中國文明中的主要感化。我們要通過配合召包養開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一起配合以及舉辦來華短期訪問、國情親身經歷、翻譯培訓、寫作休假等方法,團結世界漢學家,匯聚世界漢學家聰明,使遍布世界各地的漢學家資源成為中外文明交通的主要橋梁。”[9]也有學者曾撰文強調:“古有‘遣唐使’和‘絲綢之路’,而今,海內漢學家仍在,‘一帶一路’倡議仍在。海內漢學家作為海內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引路人’之一,其‘逆向’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走出往’的主要感化,越來越值得當今的我們重視、等待。”[10]隨著中國國際化水平的加深和中國文明深度“走出往”,我們信任將來必定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海內漢學家,那么,我們中國又該若何培養、引導、服務這一群體呢?這的確是下一個步驟值得我們開展深度探討的一年夜問題。

 

立場:堅持求同容異,堅定文明自負

 

謝清果師長教師在談及“華夏傳播研討的初心”時指出,華夏傳播研討始終堅持著“中華文明立場、全球傳播視野”的初心,一方面求索中華文明若何延續五千年的傳播學道理,一方面瞻望人類戰爭共處的傳播學機制。[11]他還提出了“文明共生論”“共生來往(傳播)觀”“人類溝通配合體”[12]的概念,對我們開展文明交通互鑒、推動中外文明交通供給了諸多無益啟示。在儒學國際傳播過程中,其主體也應秉持這么一種“中華文明立場、全球傳播視野”的立場和態度,這不僅于儒學傳承發展自己至關主要,更對中國傑出國際抽像的樹立年夜有裨益。具體而言,我們重要應秉持以下兩年夜立場:

 

(一)堅持求同容異,既承認全人類擁有配合的價值判斷,又接收世界文明多元多樣的現實。

 

傳播儒學,需求具備一種全球視野,理解“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13],“儒家學說要實現國際傳播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只要活著界范圍內開展對儒家學說的研討,才幹真正提醒儒家學說的歷史本質和世界性意義;只要從世界多元文明的年夜局觀看儒家學說對世界各國的意義與價值,才幹推動儒家學說真正走出往。”[14]在此條件之下,我們應堅守錢鍾書師長教師所說的“東海西海,心思攸同”的判斷,承認分歧國家與種族之間可以擁有雷同的長短觀、善惡觀、美丑觀,就是說,在人類基礎價值判斷和價值尋求上,東東方只要表述方法和呈現載體的概況上的分歧,卻沒有實質性的差別。“道分歧,不相為謀。”[15]沒有雷同的價值觀,便難以擦出友誼的火花,更難以結下一起配合的碩果。但要說明,這種“雷同”包養,是成分性、元生性的,或謂基礎性、本質性的,而不是整全性、系統性的。許嘉璐師長教師就指出:“在過往和當下的世界中,各個文明里只要普世性的成分或元素,而不存在一種普世性的文明。在這個方面,包養對本身或別人的文明既不成以認為一無是處,包養網心得也不成認為渾身皆寶。”[16]總之,我們應辯證進微地對待分歧文明、文明之間的異同之處。

 

與此同時,還應認識到,將來世界不論若何變化發展,全人類也不成能只要一種聲音、一種思惟,這絕對不是世界最好的愿景。“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是每一個國家的文明都是其特有的寶貴財富,沒有一種文明是活著界范圍內占有絕對優勢的。這就決定世界配合問題的解決必須尊敬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尋求世界各國文明的多元共存,在同等相待的基礎上實現各國之間的一起配合與協調。”[17]世界是一座文明的百花園,世界因文明多樣多元而絢麗多彩。我們當然等待以儒學為靈魂的中華文明在21世紀的世界年夜放異彩,但也對季羨林師長教師在暮年所倡導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持商議態度。中華文明將隨中國戰爭發展、平易近族振興而遭到越來越多海內人士的關注和歡迎,其影響力和感化力也將越來越年夜,但并不克不及是以而預判中華文明將活著界文明殿堂上獨領風騷或冠絕群芳。我們絕不克不及無邪地以為未來某天,地球上將構成一種新的、真正一統全國的文明,這最基礎不成能!以中國為例。中國幅員遼闊,自古及今都是多種文明形態并存并榮、和樂共生的,中國歷史上,維護國家年夜一統的政治氣力一貫強年夜無力,但中國自始至終都是如費孝通師長教師所說的“多元一體”的格式,而非“一元一體”的格式。在那樣強年夜的政治氣力之整合下,中國尚未構成一種統一的文明,沒有出現“一元一體”,何況本日的全球了!

 

正如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所言:“本國本平易近族要愛護和維護本身的思惟文明包養網,也要承認和尊敬別國別平易近族的思惟文明。分歧國家、平易近族的思惟文明各有所長,只要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下優劣之分。”

 

堅持求同容異,一方面承認全人類擁有配合的基礎價值標準、品德尋求,另一方面逼真尊敬、熱情擁護世界文明多元、文明多樣的客觀事實和未來走向,樂于包涵、接納異己文明,惟其這般,我們才幹開啟中外之間交通對話、尋求共識的文明樂旅,人類才幹加倍戰爭、加倍幸福地生涯在一路。這是我們從事儒學國際傳播應秉持的一種需要立場。

 

(二)堅定文明自負,把“中國性”當做儒學國際傳播的最基礎安身點。

 

中國人對外傳播儒學,旨在讓世界更好地清楚儒學與中國,擁抱儒學與中國,實現“儒行全國”,為周全深刻的中外友愛往來奠基需包養網 花園要的思惟文明基礎。是以在儒學國際傳播中,我們要緊緊掌包養網握“中國性”這個最基礎安身點,始終如一地堅定平易近族文明自負,增強弘揚儒學的主動性、自覺性、責任感、任務感。

 

其一,要堅信儒學基因根植于中國人精力血脈之中,體現在言談舉止之間。儒學是人生哲學,是既易世又融世還降生的哲學,其當代價值重要體現在正人人格的涵育、信譽經濟的打造、賢能政治的培塑、和諧社會的建構、全國主義的倡行上。儒學于中國人來說是日用而不知的,是生涯化、社會化、時代化的,我們要堅信儒學是活的,是傳承至今依然具有嚴重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思惟文明體系。當下中國所走的中國特點社會主義途徑,其“特點”地點,即是深深扎根中華文明膏壤,包含儒學在內的一切無益文明資源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供給著主要的人文滋養。明天有種聲音,叫“越出國越愛國”。中國人只要跨出國門,身處海內,才幹加倍濃烈地對祖國產生依戀之情,才幹對平易近族文明產生驕傲之感。緣何這包養網排名般呢?因為我們根在中國、生在中國、長在中國,骨子里自己就是中國人。許嘉璐師長教師曾言:“孩子只需堅持跟怙恃吃中國飯,大要吃到10歲,中國心就留下來了,將來在裡面也不會改變。這就是文明的氣力。”[18]包養網所以我們說,堅守“中國性”,熱愛中國,與其說是一種美德,倒不如說是一種實惠。

 

其二,要堅信儒學聰明不是本日中國改造開放的累贅和負擔,而是更好融進世界的智力支撐和精力動力。儒學從不唆使人們沿襲守舊、閉關自守、自覺排外,儒學恰好鼓勵人們自強不息、開放包涵、承前啟后,在學習中改革圖強、守正創新,在對交際往中撒播仁愛種子、傳遞和合正聲。中國改造開放四十多年的光輝歷程,同時也是儒學精力重現榮光、儒學聰明發揚光年夜的一個關鍵時段。在很年夜水平上講,儒學助推了當代中國人走出國門、“開眼看世界”。是以,我們積極融進全球化海潮,絕對不克不及拋棄傳統、丟失落最基礎,恰好要更好地堅定“中國性”立場,樹立高度的平易近族文明自負。

 

原則:跨界、分層、物化、雙向、線上、共榮

 

在儒學國際傳播中,堅持求同容異、堅定文明自負的立場不成動搖,應始終不渝地遵守,這是慷慨向的問題。而在具體實踐上,還應全力做好“方式論”這篇年夜文章,重點掌握好以下幾點原則:

 

(一)跨界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就儒學談儒學,切忌儒學研討專家在小圈子內坐而論道、自說自話。有學者曾撰文提示我們,要周全掌握儒學國際傳播的跨界特征,并指出,跨界具體體現在傳播者跨界、傳播內容跨界、傳播渠道跨界、傳播對象跨界、傳播後果跨界。[19]此中,人的原因(傳播者、傳播對象)最為關鍵。儒學要想真正走進生涯,走出國門,不僅要面向中國平易近眾,贏得中國平易近眾的支撐和認同,更要面向中國各界精英,贏得中國各界精英的支撐和認同,特別是要贏得企包養網價格業家等中國商界精英和科學家、工程師等中國知識精英的支撐和認同,真正實現儒學傳播的跨學科、跨行業。儒學若不克不及做到跨界,儒學傳播若不克不及參考商界精英和知識精英的寶貴意見,不克不及獲得商界精英和知識精英的高度認同,討論走出國門、參與中交際往的話題便必定是紙上談兵!離開跨界思維、跨界原則談儒學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談“儒行全國”,必定言之無物、秀而不實!中國改造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充足應用東方先進科學技術,從而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由此而后,在通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上,中國只要通過科技自立創新,參與全球科技、商貿競爭,才幹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社會安康有序發展。把中國科技、中國制造業晉陞到全球產業鏈的頂端,是中華平易近族實現偉年夜復興的主要物質基礎。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說,現在很有需要搭建起儒學界與科技界溝通對話的橋梁戰爭臺,推動儒學主動與天然科學、應用科學的彼此懂得、彼此關照、彼此助益、彼此融會。在很年夜水平上講,“儒行全國”的實現,有賴中國廣年夜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的直接參與和傾力推進。

 

(二)分層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將傳播對象籠統化、一體化,切忌用統一的標準來“一視同仁”。人以群分。我們必須將儒學國際傳播的對象進行分層,區別對待,“量身定制”傳播內容和方法。今朝來看,傳播對象至多應分紅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海內華人華僑,第二層次長短黃種人(即我們凡是所說的外國人。)華人華僑屬于中國海內移平易近,他們長著黃皮膚黑眼睛,是龍的傳人,對中國和中國文明有自然的親切感和歸屬感,故而,針對這一龐年夜群體進行儒學傳播,我們要制訂專門的傳播戰略。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每年新出國的中國移平易近,畢竟是儒學、中國文明海內傳播的“種子”呢,還是堅決與儒學、中國文明一刀兩斷“叛徒”呢?對此,我們應做細致的郊野調查,力爭把更多中國移平易近培養成中外文明交通的友愛使者和儒學價值理念、中國文明精力的承載者、宣揚者。面對海內華人華僑這一“中華平易近族的向內涵伸部門”,“我們在進行國家抽像塑造和傳播時,就不克不及采取對其他國家的做法,而應以更親和力和親近感的抽像出現,盡能夠將一些問題和牴觸‘內化’,凸起‘本身人’效應,在與華人社會的互動中營造和諧氛圍,爭取更多的支撐者。”[20]這項任務,明顯要通過跨學科、跨行業的協作團隊來承擔,絕非儒學學者或傳播學學者一己之力便可做到。對于非黃種人,我們則要采取別的一套傳播計劃。就標的目的而言,這必定還要觸及到“走出往”和“請進來”兩個方面,對此同樣需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剖析,確立有極強針對性的傳播思緒,制訂務實可行的傳播戰略。有人曾提示道:“對于絕年夜多數外國國民來說,中國太過遙遠,他們依然重要關心本身的國家和本身的生涯處境,中國僅僅是一個參照系。中國國民的焦點關切,很能夠外國國民并不關心。國際傳播應該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包養網,結合當地實際將傳播內容抽像化、淺顯化。”[21]具體到儒學國包養際傳播,則更是有待我們在充足調查研討的基礎上,拿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舉措。

 

(三)物化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私塾師長教師式說教和填鴨式灌輸,切忌進行帶有極強目標性的價值輸出。就經貿發展、科技進步的角度而言,世界是全球化的;但就文明傳承傳播的角度而言,世界是逆全球化的。故而我們才會從文明史的意義上說,越是平易近族的,越是世界的。經貿、科技全球化與文明逆全球化的融會,必定會帶來世界分歧文明之間的交通互鑒。文明傳播理應是潤物無聲的,要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以寓教于樂的方法,逐漸遭到傳染包養感動與啟發。年夜約在2018年下半年,筆者曾與一位借助央視平臺向海內推廣中國文明的媒體人交通,當就“當下什么樣的中國符號最受外國人歡迎”的話題向他發問時,獲得的謎底是“李子柒”。這是筆者第一次聽到李子柒的名字。李子柒是以中式田園風格為主的中國內地短視頻創作者,據統計,截至2020年4月,她在YouTube平臺上傳了100余條原創短視頻,擁有世界各國的訂閱用戶1000多萬,視頻累計點擊量超過10億次,高居YouTube中國區排行首位。“從文明的多層次內涵看,李子柒的視頻里不僅呈現了大批令人驚艷的典範中華文明符號和文明意向,……更主要的是,一切這些文明符號、文明意象和生涯場景的聚集,完全而有機地呈現出一種中國式生涯哲學和美學意境。”[22]這里所提到的“中國式生涯哲學和美學意境”,其本質即是一種中國文明物化呈現,或謂可視化呈現。與單一死板的說教比擬,通過可視化的元素把中國人的生涯幻想和價值尋求呈現出來,將獲得事半功倍的傳播後果。所以說,欲取儒學國際傳播的預期後果,有需要將其生涯化、興趣化,而具體表現即是物化。好比講中庸、講謙德,我們完整可以引進先秦時代的“宥坐”之器——攲器,結合對攲器的操縱,將使中庸、謙德等主要的儒家理念變得加倍抽像具體,這樣便更不難為人所懂得和接收。此外,還應高度重視文物在中外人文交通中所飾演的主要腳色。在此筆者提出一個觀點:文物是無形的價值觀。這就是說,任何流傳至今的器物,其身上必定都承載著一種精力價值,經由此物,我們可以讀出一種歷史觀、平易近族觀、價值觀、人生觀。文物無聲,卻勝似有聲,文物不掉為中國文明國際傳播的得力使者。

 

(四)雙向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單向思維,切忌單方面引進“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教學原則。《禮記·曲禮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依照儒家的觀點,學習需求屈尊,學生要主動到老師那里往請教,而不克不及讓老師到學生的住處往。這是一種品德、一種禮教。儒學國際傳播雖同樣屬于文明傳播,卻并非是教學,其行為雙方不存在尊卑高低關系,彼此應同等相待。本日中國也已不是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自豪狂,我們越來越趨向真誠、感性、包涵。基于這樣的認識和現實,在包養行情進行儒學包養網國際傳播時,我們就應同時做好“請進來”與“走出往”的雙向規劃。“請進來”與“走出往”分屬兩個分歧的系統,陣地一個在中國,一個在海內,是以必須要因人施策,隨機應變。以往我們凡是只把儒學國際傳播懂得為單向性的“走出往”,這是很不周全的。關于“走出往”話題,學人已多有高見,無需多言。關于“請進來”,倒有需要進行深刻探討,限于題目,此處也只能拋磚引玉。我們無妨從區域的概念說起來。本日,海內人士來到中國,感觸感染儒家思惟的最佳地點,能夠即是“孔孟之鄉”濟寧。新時代的圣人故鄉,應跳出游玩城市的單必定位,更多思慮若何讓海內人士全方位親身經歷儒學——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看,也不僅僅是年夜快朵頤的吃,更主要的是在一種“人人彬彬有禮”的空間環境中,讓人感觸感染到、體悟到“活”的儒學。此外,可以說,明天幾乎一切的中包養平台推薦國城市,都具有開放包涵、熱情好客的風范和品德。基于這樣的風范和品德,每個城市也都有需要往主動思慮若何有用進行儒學國際傳播。特別是那些作為我國改造開放試驗田的不受拘束貿易試驗區[23],更應重視在頻繁的中外經貿交通一起配合過程中,書寫好儒學國際傳播的時代華章。經貿的不受拘束,應樹立在心靈的不受拘束之上,心靈的不受拘束有賴于心靈的相通相契,而儒學恰在促進心靈的相通相契上獨具優勢。反過來說,經貿的不受拘束也必將年夜年夜推動儒學的國際傳播。

 

(五)線上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在方法方式上泥古不化、猛攻經驗主義,切忌一味把“線下”當做開展任務的獨一空間。明天我們身處的是一個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年夜,互聯網早已成為各種思惟文明的集散地和各種社會輿論的縮小器。網絡媒體的發展進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傳承發展而言,既是嚴重機遇,也是新的挑戰。通過互聯網新興媒體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理應成為我們的一年夜盡力標的目的。李子柒的勝利,即是充足應用了互聯網的紅利。是以,在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中,除做好“線下”任務以外,還要高度重視“線上”任務的謀劃開展。特別是在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際年夜佈景之下,中國國際傳播更是進進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此過程中,線上傳播必將發揮加倍主要的感化。我們認為,儒學國際傳播應納進中國國際包養網傳播這個年夜的系統工程之中,而在具體策劃、執行中,特別應充足考慮到線上傳播的實現路徑。

 

(六)共榮原則。推動儒學國際傳播,以實現“儒行全國”,切忌以自我為中間、唯我獨尊的心思傾向,切忌“不共戴天”“有你沒我”的極端包養網心態。自鴉片戰爭以來,東方之于中國,飾演著兩個極其主要且彼此牴觸的腳色:一是老師,二是敵人。由于我們的器物、科技、軌制等處處不如人,所以欲實現國富平易近強,就必定要向東方學習,拜東方為老師,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百年多以來,東方從來沒有結束過對中國的敵視、打壓,甚至侵犯、盤剝,所以我們欲尋求獨立不受拘束,就必定要包養網向東方開戰,視東方為仇敵。冷戰結束以后,國際關系掀開嶄新一頁,中國真正走向了一條開展周全國際一起配合、與各國國民戰爭共處的國際化之路。在這樣時代年夜佈景下,包含東方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都應成為中國的好伴侶、好伙伴。“對外傳播的最終目標,不是誇耀本身國家的文明與經濟國力,而是通過文明這種方法,使別人認識你,清楚你,并構成文明與價值上的共識。”[24]推動儒學國際傳播,必須要持奉一種互補與共榮的原則,特別是在思惟文明領域,我們依然要積極建構費孝通包養網比較師長教師所說的“各美其美,佳麗之美,美美與共,全國年夜同”之全球文明格式。全球化帶來物質同質化,但卻沒有改變文明多樣化,其所改變的只是分歧文明、分歧文明之間的相處方法。古今中外文明交通史不斷告訴我們,這種相處方法要么是對抗的,要么是共處的,但最終結果必定是在相輔相成中互補互鑒、共存共榮。在共榮原則指導下,有一點需特別留心,那就是我們還應主動防止將儒學國際傳播的對象做籠統化、一體化對待,不克不及用統一的標準、形式、內容、感情對一切國家和地區、一切海內人士一視同仁。但話又說回來,異中還要有同,這個“同”即是統一個目標,即通過儒學國際傳播,展現一個戰爭友愛的中國、開放包涵的中國、典雅精致的中國、獨具魅力的中國,與世界各國國民共建美妙地球。只要這般,我們所倡導的“儒行全國”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這樣的夢想才值得我們不斷往建構、往尋求!

 

小結

 

回想過往,我們已在“儒行全國”的途徑上走了好久,此中不乏經驗教訓。當下,很有需要以新視角、新方式、新路徑對既往歷史做一系統總結,在此基礎上,開展加強新時代儒學國際傳播的相關研討,將更具實踐基礎。瞻望未來,我們可說,在建構人類命運配合體的時代年夜佈景下,促進儒學國際傳播不掉為加強中國國際傳播才能的一個關鍵性領域,應當惹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討論。本文針對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立場、原則等問題所做的論說,就是在總結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相關實踐和理論摸索的基礎上,發出的一點粗淺言論,敬請同志方家不惜賜正。

 

注釋:
 
[1]顏炳罡:《人倫日用即道:顏炳罡說儒》,貴陽,孔學堂書局,2016年,第6頁包養
 
[2]程曼麗:《年夜眾傳播與國家抽像塑造》,載《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3期,第5頁。
 
[3]錢穆講授,葉龍記錄收拾:《中國儒家與文明傳統》,載《中國學術文明九講》,成都,六合出書社,2019年,第2頁。
 
[4]劉明洋、王景強:《多元與整合:中國國際傳播的新趨勢》,載《青年記者》2017年第34期,第46頁。
 
[5]陳作平:《新時代加強我國國際傳播才能的系統化建設》,載《對外傳播》2021年第7期,第18頁。此外,也有學者從漢語國際傳播的角度提包養網出“傳播主體多元觀”的觀點。見李寶貴:《漢語國際傳播的“五觀”問題》,載《沈陽師范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第2期,第28-32頁。
 
[6]明確指明海內漢學家在儒學國際傳播中具有不成疏忽的位包養網心得置,是遭到謝清果師長教師的指教。專申謝忱。
 
[7]吳祚來:《對外傳播與文明焦慮》,載《對包養外傳播》2009年第9期,第15頁。
 
[8]吳祚來:《對外傳播與文明焦慮》,載《對外傳播》2009年第9期,第15頁。
 
[9]彭龍:《推動以儒學為焦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國際傳播》,載《對外傳播》2016年第2期,第55頁。
 
[10]周湖越:《中華優秀文明對外傳播中海內漢學家的感化》,載《傳播力研討》2019年第3期,第40頁。
 
[11]謝清果:《華夏傳播研討的初心、求索及其標的目的》,載《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第50頁。
 
[12]參見謝清果:《文明共生論:世界文明來往范式的“中國計劃”——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通互鑒主要論述的思惟體系》,載《新疆師范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3期,第72-83頁;謝清果:《共生來往觀的闡揚——作為傳播觀念的“中國”》,載《東南師年夜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1期,第5-13頁;謝清果、徐瑩:《建構人類溝通配合體的理論依據、能夠路徑及其價值取向》,載《傳媒觀察》2019 年第6期,第46-54+2頁。
 
[13]周有光語。見常強編著:《孔子學堂微訪談》,濟南,山東年夜學出書社,2016年,第125頁。
 
[14]佘遠富、莫凡:《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回顧及啟示》,載《學海》2020年第6期,第66頁。
 
[15]《論語·衛靈公》。
 
[16] 許嘉璐:《未央三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12年,第184頁。
 
[17]佘遠富、莫凡:《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回顧及啟示》,載《學海》2020年第6期,第66頁。
 
[18] 許嘉璐:《未央三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12年,第21頁。
 
[19]張璠:《周全掌握儒學國際傳播跨界特征》,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5月22日第006版。
 
[20]程曼麗:《年夜眾傳播與國家抽像塑造》,載《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3期,第8頁。
 
[21]彭濤、何雯雯、張琳曦:《后疫情時代中國國際傳播的機遇、挑戰和實踐路徑》,載《對外傳播》2021年第2期,第33頁。
 
[22]潘皓、王悅來:《短視頻敘事與中華文明國際傳播——以YouTube平臺李子柒短視頻為例》,載《中國電視》2020年第10期,第92頁。
 
[23]截止到本文止筆之時(2021年8月底),中國共設有21個不受拘束貿易試驗區。
 
[24]吳祚來:《對外傳播與文明焦慮》,載《對外傳播》2009年第9期,第14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